民国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。
他长相清秀,画的画童真童趣,文章也是写的极其清雅质朴,句句至理。
他的心地,如他的漫画一样,善良、温润、有趣。
其实他的作品我们都看过,在儿时课本上,在老杂志报刊上……只是我们并不知这些生动的画,出自于“国漫之祖”丰子恺之手。
美学大师朱光潜赞他的画:有诗意,有谐趣,有悲天悯人的意味。
在这里,我们甄选了丰老10句经典语录与画作,作为开篇点趣。
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,
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。
如此。安好。
无愧于天,无愧于地,
无怍于人,无惧于鬼。
这样,人生。
你若爱,生活哪里都可爱。
你若恨,生活哪里都可恨。
你若感恩,处处可感恩。
你若成长,事事可成长。
既然无处可躲,不如傻乐。
既然无处可逃,不如喜悦。
既然没有净土,不如静心。
既然没有如愿,不如释然。
心小了,所有的小事就大了;
心大了,所有的大事都小了;
看淡世事沧桑,内心安然无恙。
可怜一片无暇玉,误落风尘花草中。
羡他村落无盐女,不宠无惊过一生。
你住几层楼?——
“人生有三层楼:
第一层是物质生活,
第二层是精神生活,
第三层是灵魂生活。”
人散后, 一钩新月天如水。
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,
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,
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。
丰子恺特别喜欢儿童,他说:“人间最富有灵性的是孩子。”
他的画处处映着青山绿水、春日斜阳、民国课堂、童稚嬉戏,民国质朴的风土人情,家国情深……
见画如晤,在那个大师辈出的特殊年代,人性的邪,世道的恶,都阻挡不了丰子恺的眼神,处处是善,是美,是真。
初出茅庐,一本译著惊鲁迅
1924年,日本学者厨川白村写了本奇书,叫《苦闷的象征》。两个月后,鲁迅买到日文版原著,即刻开始着手翻译并在《晨报副刊》上连载,受到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。
与此同时,《上海时报》也连载了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的译本,同时出版两本外国著作,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。
而当时出版这本著作的人,让鲁迅大吃一惊,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,他叫丰子恺。
当时,人们很是好奇,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中译本在翻译质量上,哪一本更好?
丰子恺说:“他(指鲁迅)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。”这当然是谦词。
读者季小波(丰子恺的学生,与鲁迅也有交往)则认为,丰子恺的译本“既通俗易懂,又富有文采”,鲁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笔,但译文中有些句子长达百来字,佶屈聱牙。
他为此给鲁迅写了一封信,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及鲁译、丰译的同一节、同一句译文进行对照,在比较后指出:鲁迅在翻译上的确不如丰子恺。
几天后,季小波收到鲁迅长达3页的回信,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,认为自己的译本不如丰子恺译的易读,还在信中幽默地说:
“时下有用白话文重写文言文亦谓翻译,我的一些句子大概类似这种译法。”
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后,鲁迅嘱北新书局将他的译本推迟一段时间上市。个中道理很易理解,鲁迅当时已是成名的作家,而丰子恺则刚走上文坛,如果自己的译本先发行,必然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路。
后来,丰子恺到上海景云里拜访鲁迅,谈到中译本《苦闷的象征》同时在中国出现时,他不无歉意地说:
“早知道你在译,我就不会译了!”
然而鲁迅却说:
“哪里,早知道你在译,我也不会译了。其实,这没什么关系的,在日本,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。”
鲁迅的态度打消了丰子恺的顾虑,这一段故事,成为了文坛佳话。
从此,中国文坛上多了一个文笔老练的作家。
其实,丰子恺的真正身份,远远不止一个作家那么简单。
一画惊人
大运河走到北端的拐角处,有一个四百多户人家的小镇,叫石门湾。
这里人人有米,家家有鱼,几百年来从未见过炮火战争,邻里和睦,处处洋溢着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艺味道。
丰子恺,就出生在这里,从小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的他,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,发散在他的笔下,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。
后来,他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原本思乡心切,毫无进学斗志的他,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——李叔同和夏丏尊。
丰子恺说,李叔同像爸爸,沉默,但却温和关爱,教会自己许多有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态度,而夏丏尊像妈妈,事无巨细,都关心着自己。
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,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东西——绘画。
当时,他画了一副江南小荷,画面稚拙,别有风趣,好友朱自清看了说:
“我们都爱你的漫画,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,像橄榄,老觉着那味儿。”
从此,这样一种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画风横空出世。
他的事业很顺利,他那些画和美的教育的书很畅销,但是,他的眼睛却看见了自家窗外的孩子们,一个时代的悲哀心酸,出现在他的方寸画幅里。
本文标题:丰子恺10句经典语录,句句都是人生